科研部、社科院召开基地平台设备更新专家论证会

发布者:黄亚群发布时间:2022-10-21浏览次数:564

(通讯员 张俪露 摄影 黄亚群)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学科内涵式发展,购置一批高水平研究设施(高端仪器设备以及系统实验系统)用于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科研条件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加强高校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围绕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攻关任务,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部工作要求,10月19日上午,基地平台设备更新论证会在中原楼三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闫平,副校长邹进文,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以及校外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鲁耀斌、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敖荣军等出席会议,学校信息管理部和科研部等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科研部部长张金林主持,

张金林首先介绍了本次论证会的专家组成员及评分标准,由周铭山担任专家组组长、四位校外专家为专家组成员。评分标准主要由建设必要性、建设预期成效、设备可操作性、建设方案可行性、团队科研基础五个方面组成。

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基地、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学科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养老实验基地、社会计算与治理实验室、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金融研究中心、湖北健康老龄研究院等基地代表分别就各自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闫平强调本次论证要重点考察项目建设的投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要做到资源整合最大化,减少重复项目的建设。

邹进文提出三个“优先”:一是优先公共平台的建设;二是优先“雪中送炭”的项目,而非“锦上添花”的项目;三是优先国家级基地平台的建设。

鲁耀斌教授提出学校应在项目建设上做好整体布局工作,合并相似项目,保留特色项目。罗知教授建议分三个层次来进行选择:一是兜底性的设备,如教学类;二是基础性的设备,如科研平台等;三是拔尖性的设备,如具有前瞻性的大型高科技设备。王晓光教授强调投入一定要有产出,要优先选择能在2-3年内创造显著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项目,同时适当布局未来5-10年超前项目。敖荣军教授提出一定要突出建设项目的“共享”特性,要建设共享科研平台,养活设备。

周铭山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将听取专家们的共同意见,整合资源,优先满足公共的、急需的科研平台的建设,同时结合学科的现实,优先考虑学校优势学科的超前科研布局和其他学科的现阶段的实际需求。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科研部、社科院将组织各基地平台对申报项目继续整合和修订后参加本周六发展规划部的第二轮论证会。